学习时报系列评论之一:
深入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
历史新起点,气象再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是要多思多想,努力掌握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十九大的政治意义,根本在于这次大会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中国的发展和治理成就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在中国,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大家都在讲“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这种对比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两种道路的优与劣、成与败。党的十九大昭告世人:尽管当今世界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人类历史演进的大趋势和总特征并没有超出当年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样的昭告,鲜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追求和政治担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有这些,给人们有力的指引、道义的感召和必胜的信心,必将极大激发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必将极大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
十九大的历史意义,根本在于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充分展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也是历史中国的结果。回首来时路,更知今日事。经过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6年的执着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过十八大以来这5年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中国社会的发展站上了历史新起点,中华民族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十九大明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对新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战略规划和全面部署,这对于我们党在新时代更好肩负起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九大的理论意义,根本在于这次大会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秘诀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由此找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推动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新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指导。面对新的历史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科学系统的回答,实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
十九大的实践意义,根本在于这次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全面部署了新时代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科学规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本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表明中国将不断提高国际“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国际责任,体现大国担当。放眼新时代,按照十九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持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业,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总起来说,党的十九大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次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组织上、实践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必将对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来源:学习时报 2017年11月22日)
学习时报系列评论之二:
深入认识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贯穿党的十九大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灵魂,是要求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也体现在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之中。切实做到这一点,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实现党的既定奋斗目标的根本前提。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深刻认识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领袖问题至关重要。拥有一个全党公认的领袖,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拥有一个人民爱戴的领袖,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护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仅革命权威、政治权威具有重要作用,个人权威、领袖权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列宁也高度重视维护党的权威和革命领袖的权威。他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他还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威,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尤为重要。1935年的遵义会议前,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党中央,导致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逐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便焕然一新。正是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旗帜鲜明维护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科学总结,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意义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领袖,是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历练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红色熏陶,15岁上山下乡,在陕北黄土高原度过艰苦的知青岁月,之后进入清华大学这个著名学府进行系统学习。大学毕业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紧接着沉到县里,不久担任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在随后很长时间里相继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陕北7年,清华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央高层5年。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的总书记,从知识青年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阅历十分丰富。在这么多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正如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领导层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改革运动,其程度可与邓小平的改革相媲美。”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统一的。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核心的重要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有一系列风险、挑战、危机、困难,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是断难取得成功的,这种气概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精神,就是直面问题与挑战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和勇气,挑起大国领袖的重担,成为领导这场伟大斗争的全党核心和扛鼎巨擘;习近平总书记的伟人风范和崇高品格,已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党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来源:学习时报 2017年11月24日)
学习时报系列评论之三:
深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和历史地位、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这一重大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也是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首先要学习领会好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内容。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十九大报告有明确而深刻的阐述,强调这一重大思想是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形成的,是在“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形成的;强调这一重大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些重要阐述的核心意蕴,就是把握时代要求、回答实践课题,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出了新话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艰辛理论探索,进行大胆理论创造,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五年来,无论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无论是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还是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都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价值。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进行了集中概括,展示了这一重大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逻辑和理论体系,为我们把握这一重大思想的精神实质提供了基本遵循。这“八个明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立足党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清晰回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总任务;清晰回答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取向;清晰回答了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安排和定力支撑;清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及新时代军队建设、大国外交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清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八个明确”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洞察当今世界、当今中国、当今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形成了一个主题突出、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同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相联系,十九大报告用“十四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十四个坚持”,既体现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一般要求,也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这“十四个坚持”,涵盖面广、原则性强,构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方面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和着眼点。对于“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必须同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贯穿于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新的理论孕育于新的时代,更需要在引领新的实践中彰显价值和力量。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整而又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满足人民期待,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勤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不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 2017年11月27日)
学习时报系列评论之四:
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进程,进而确立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也是对推动历史进步的自信表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概括,也是十九大报告立论的重要依据,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重要主线。有了新时代这个政治论断,由此而来有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有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有了新时代分“两个1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有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等等。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系列重大政治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政策举措,都建立在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时代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这是我们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判断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把握矛盾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本观点。经过长期奋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仅是巨大的,也是极为深刻的。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越发凸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当然,我们也清醒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变”与“不变”相联系的动态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是说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呈现出来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状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战略清醒、足够的战略定力。既然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没有改变,我们就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进行了阐述: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归结起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人民开拓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未来,开创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开辟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天地。处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新时代,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 2017年11月29日)
学习时报系列评论之五:
深入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带着使命诞生、肩负使命前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再次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正是从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出发,十九大集中阐述了“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认识和领会“四个伟大”,首先要把握其历史性和人民性。九十多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四个伟大”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以人民为中心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动力源泉、是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原则立场、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依靠,是贯穿“四个伟大”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三万多字,二百多次提到“人民”,对未来的战略擘画处处体现“人民”的期待。无论是“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目标,还是“脱真贫、真脱贫”“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承诺,无论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决策,还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举措、“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的召唤等等,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征和人民立场。
认识和领会“四个伟大”,还要把握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现在,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但面对的挑战也很严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进入新时代、担负新使命是一次再出发、再考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是异常艰巨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五个更加自觉地坚持、五个坚决反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涉及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许多方面,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坚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认识和领会“四个伟大”,还要把握其系统性和科学性。“四个伟大”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全面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体现了奋斗目标与实践主体、路径、手段的有机统一,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是新时代引领中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遵循。我们要把实现伟大梦想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在顺应历史、现在、未来的大势中继往开来,强化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使命的自觉担当,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来源:学习时报 2017年12月01日)